“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股票网上配资平,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习近平
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入户。受访者供图
“一键四响”5分钟响应,“网格管家”暖心服务,志愿者积极参与共治,党群服务中心90%向居民开放……在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科技赋能让治理更“聪明”,人文关怀让社区更“温暖”。这个老社区正通过党建引领,探索走出一条善治之路,也为我省基层治理提供鲜活实践。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邀请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徐靖波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魏剑一起,围绕“推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本报记者 魏剑 冯芸 李宗宽 赵若郡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中的这句古语,道出了治国理政的深刻智慧。千百年来,这种讲究火候、注重平衡的辩证之道,历经沉淀,历久弥新。
而今,在漯河市的治理探索中,这种辩证智慧正转化为生动实践:“线与网”织密经纬、“拙与智”有机融合、“点与面”协同推进,在辩证统一中,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线与网
构筑治理精度
在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每个楼栋门口都贴着一张醒目的“家门口的事儿”公示牌——楼栋长、单元长、公安干警、物业监督员,职责分明,姓名、电话一目了然。
“上个月,家里水管破裂,单元长带着维修队连夜抢修,多亏他们,才避免了大麻烦。”站在公示牌前,棉麻龙泰小区老住户王艳言语间透着踏实,“以前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认准家门口的牌子就能找到人。”
在漓江路社区,这样的温情场景不断上演。这个成立于1994年的老社区,一度成为基础设施滞后的“三无”楼院连片区。如今,由社区党委、18个小区党支部、42个网格党小组构建的网格党组织体系,覆盖到了社区的每个角落。
“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服务的触角不断向下延伸。”漓江路社区党委书记靳会杰说,在社区,楼有楼长、单元有单元长,“家门口的事儿”家门口就有人管。
基层网格建立后,更考验“缝合”功力,如何把各种资源力量聚合在一起。
针对基层治理中资源分散、条块分割、多格并存等问题,漯河市给出自己的探索——“党建红线一穿,多方的齿轮便咬合转动了”。
穿线,不仅横向,而且纵向——
在智慧漓江综合服务平台上,一条事件处置信息实时更新:网格员上报雨水管道损坏—城管队员现场勘查—市政维修人员更换完毕,全过程一目了然。
“靠社区的力量解决不了的,我们上报,街道吹哨。”靳会杰说,街道线上呼叫,把问题分级分类反映到区里、市里。再由区里、市里协调各方力量,线下召集涉及部门到街道报到,由街道统一指挥、联动处置。
穿线,不仅同向,而且相向——
漯河市按照“一长+多专+N兼职”模式,建立2.8万人网格员队伍,既有专职网格员,也有报到党员、热心“五老”等兼职网格员;坚持“全覆盖、一张网”,实行“一格一编码”,解决“多年多格不合一”问题。
“惟同条而共贯,统天下而经之。”从条到块,从聚到融,党建这条红线,不仅穿起分散的治理资源,更让治理的针脚越发密实,越发精细。
拙与智
诠释服务温度
“讲再多道理,不如干一件事”“对群众困难不管不问,嘴上说得越漂亮,人们感受的反差就会越强烈”……调研中,听到最多的是“得让群众听到落地的回响”。
回响从哪里来?在拙与智辩证统一中——拙,是肯下笨功夫;智,是善用新技术,二者的交汇点始终是民生关切。
守拙,是事不避难时的“我在场”——
两个细节,令人动容。
许多独居老人家中,挂历上都写着一串一样的号码,细问之下,才知是靳会杰的电话。这些年,老人们都习惯了“有事找小杰”。
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所有办事窗口不设隔断,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社区书记也没有独立办公室,在“办不成事”窗口坐班,现场解决难题。
“居民遇到困难找到咱们,你要是光说明天就办、后天就修,是不行的。”靳会杰说,群众有需求,就得马上实打实地解决,才能走到他们心里。
守拙,是走访入户时的“铁脚板”——
微信步数长期“霸榜”朋友圈前三名,有着5年“网龄”的网格员周艳美,早就练就了一身本事——居民有啥需求,商铺有啥困难,小区有啥隐患,她心里门儿清。
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在她的民情台账上,辖区情况一目了然。她说,走和访,看起来是“笨办法”,实际上最管用。
基层治理,需要守拙的定力,也需要数智的赋能。
在漓江路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达到25.1%,他们是社区的常住居民,也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
如何守护高龄老人,社区借助智慧漓江综合服务平台,推出“一键四响”服务。
“老人一按键,四路响应:我的手机响,平台会响,紧急联系人手机会响,医院120同步响。”靳会杰边说边比画,“听到响声,我们2分钟响应,5分钟上门,有了技术赋能,老人的安全更有保障。”
服务是治理的底色。守拙让治理扎根泥土,步履坚实;数智让治理插上翅膀、日益精进。
点与面
彰显共治广度
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65岁的“编外工作人员”魏新梅总是准时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卡”。
有来办事的,就把居民指引到对应窗口;有来歇脚的,就上前递上一杯热茶;午饭前,她成了“魏大厨”,系上围裙,挽起袖口,在“妈妈食堂”灶台前娴熟翻炒。
在漓江路社区,每位居民参与志愿服务都会获得积分。魏新梅却让工作人员犯了难:“魏阿姨,您的志愿时长没法统计啊,比我们的工作时间还长。”
“里仁为美”,志愿服务的点点微光在这里汇聚成璀璨星河。
理发店店主张玉香每周六落下店铺卷帘门,放弃营业收入,投身义务剪发服务;从自己参与志愿服务,到带动丈夫、女儿、外孙女一起参与,闫海燕一家三代齐上阵……每周六,“天桥义工”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漓江路社区最动人的风景。
“天桥义工”发起人赵国锁这样诠释“天桥”的三层深意——扎根天桥街道的地名坐标,传递温暖善意的志愿通道,连接群众参与的共治桥梁。
如今,漓江路社区成立了全省首家志愿者党委,“天桥义工”从1支志愿服务队发展到22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17人壮大到5000多人。
以点带面,点面共进,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共治格局日益扩展,链接多种社会资源的共治空间也在不断延展。
走进300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书画室、阅览室、日间照料中心等功能区的设施一应俱全,既有适老服务的温暖关怀,也有青年活动的社交空间,还有儿童托管的安心保障。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90%的空间向群众开放,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会客厅”。这里没有专职保洁,干净的茶几、整齐的椅子、归位的图书,都源于居民们的“顺手”之举。最后离开的人总会自觉打扫,已成为大家的默契。
点与面的关系是相对的,在全省基层治理版图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个社区如同构建高效能治理这个“面”中的“点”,唯有激活每一个治理末梢的活力,才能以点聚能、以面成势。
漯河市的道路,南北以山冠名,东西以水立称。山河相挽、经纬交织,形成脉络、铺展格局。恰如基层治理的触角,在“线与网”“拙与智”“点与面”的辩证智慧中,延伸至街巷肌理,浸润到千家万户。
放眼全省,每个社区的微创新,每处村落的新实践,都在为治理现代化写下鲜活注脚。基层善治的中原答卷,在日复一日的精耕细作中,更在万家灯火的温暖图景中。
策划:河南日报社编委会
执行:王大庆 屈芳 阙爱民 董学彦 杜君 万大珂 高超股票网上配资平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