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如何杠杆炒股,北京商报记者跟随“行走京华大地感悟思想伟力”主题采访团深入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香山革命纪念地、团城湖调节池、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昔日“动批”转型为科技高地、香山革命纪念馆传扬红色文艺、团城湖见证南水惠泽京华、知产法院创新提升审判效率的生动景象,从经济、文化、生态、法治四大维度,书写着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66家金融科技企业入驻
2018年5月,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金科新区”)正式揭牌亮相,从熙熙攘攘的动物园批发城华丽蜕变为如今科技巨头群聚的金科新区,这里已成为首都核心区的一张新名片。
金科新区建设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政府重在规划、引导和服务,搭建舞台;金融机构、企业及专业智库等市场力量则担当主角,转型成果斐然。
目前,金科新区已累计吸引266家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注册资本总额超1400亿元。这里汇聚了从基础设施、龙头企业到专业服务机构和中小科技企业的完整产业链,生态日益完善。奇安信集团副总裁杨洪鹏表示,“作为第一批入驻园区的网络安全企业,奇安信的成功离不开园区具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府服务优势”。
同样利用区位优势,金融街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所在地,金融监管机构汇聚于此,金科新区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率先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应用。西城区企业在人民银行批复的“监管沙箱”项目中占比高达61%,在证监会相关试点中也占到了50%。
近年来,金科新区“一会两赛三论坛”体系逐渐成熟,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其中连续举办五届的“金融科技大会”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盛会。同步举办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大赛,有效连接了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加速了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
中关村西城园管委会(区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当前,金科新区已迈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发展重心正从初期的产业集聚,转向优化产业生态、提升服务能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质变’”。
接待观众190余万人次
走进香山革命纪念馆,感受这里的历史脉络与红色印记。映入眼帘的便是“人民的文艺前进的号角——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工作专题展览”。
展览以“人民的文艺前进的号角”为主题,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事业的壮阔历程。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的启蒙,到党的文艺事业初步发展;从抗战烽火中以文艺服务民族解放,到解放战争时期用文艺鼓舞人民战争;从奠定新中国文艺体制的第一届文代会,到破旧立新建设新文艺;从文艺深度融入国家建设,到新时代吹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展览紧紧围绕第一届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与新中国文艺体系构建这一核心,精心呈现200余张历史照片及360余件(套)珍贵文物文献,由序篇及四大篇章构成。
展览还着力营造重点事件、重点内容的历史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采用数字化手段还原延安文艺座谈会场景,设置情景舞台让观众参与文艺展演。香山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都斌介绍,“香山革命纪念馆自2019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观众190余万人次。此次展览自2024年9月开幕以来,接待观众超40万人,同时,还打造了‘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巡展品牌,在全国进行巡展”。
此外,依托红色教育资源,纪念馆开展创新教育实践,“大思政课”教育体系辐射北京、河北、天津的高校和纪念馆,推动馆校合作,巡展进基层,服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馆内还利用周末、节日、纪念日等时间,开展“童学赶考”香山革命纪念馆研学活动。香山革命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孟超表示:“自项目启动以来,共计服务近500个青少年家庭、1000余名学生及家长。”
向北京调水111亿立方米
“一部中国史,半部治水史”,南水北调工程作为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截至2024年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76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其中,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利用地势高差实现重力自流输水,全长1432公里,终点为北京团城湖。自2014年南水进京后,已向北京调水达111亿立方米。
团城湖调节池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节点,守护着进京南水的“最后一公里”。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副主任张国宇介绍,“目前北京城市供水80%依赖南水,天津更是达到100%,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也高度依赖南水”。
完善的配套设施也必不可少,北京已建设全长107公里的地下输水环路,连接西四环、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实现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联调”;并建设九级泵站将南水反向调入密云水库,形成战略储备,通过潮白河等河道进行地下水回补,提升了供水能力与灵活性。
饮水保障之外,南水北调工程还在不断辐射周边,助力生态修复,曾濒临干涸的密云水库蓄水量在2024年达到创纪录的35.8亿立方米、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九年回升、枯水多年的玉泉山地下水距离泉水复涌仅剩2米的距离……
同时为保护团城湖调节池的水质与生态平衡,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工程管理科副科长胡小燕表示,“区域内通过开展水质检测、生态调查、生物防治等多重措施,有效保障水生态系统的自洁自净和生态平衡,在去年的一次日常养护中,还发现了红鳍鳈、苍鹭等珍稀保护动物,这也侧面体现出了我们生态保护的成效”。
审限内结案率达93%
作为中国首批知识产权专门法院,自2014年11月成立起,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便肩负着集中审理全国商标、专利等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职责,是全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桥头堡”。
在全国4家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拥有最广的案件类型,且今年一审案件占比达90%以上,也审理了一批涉及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广泛影响的案件,曾促成华为三星全球和解、认定“龙芯”指令集系自主知识产权指令集架构。
面对持续增长的案件量,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通过深化电子化与集约化改革,显著提升了审判效率与司法服务水平。在立案环节,法院大力推广最高人民法院统一的示范文本,当事人可通过导诉台二维码下载并获专人指导填写;现场立案窗口采用封闭设计保障信息安全,并实现信息录入、票据开具及立案材料随案电子化生成。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多措并举方便当事人诉讼,目前网上立案率高达94%,在线庭审率超过85%,其中商标驳回复审类案件在线庭审率更是达到97%,极大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北京云法庭”系统保障了在线庭审的安全与规范,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庭审“左看右审”的模式也大幅减少了对纸质卷宗的依赖。
同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推行集约送达、集约排期、集约上诉等改革措施,大幅剥离法官团队审判辅助事务性工作,助力审判质效提升,实现“简案审出速度、繁案审出精品”。集约送达中心送达量同比提升13.3%,送达时长显著缩短。集约排期中心整体调度同类案件开庭时间,统一了审理节奏。集约上诉中心则统一处理上诉流程的各项事务性工作,移送周期提速。
提质增效成效显著。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王敏表示:“诉讼全流程的电子化为法院进一步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法官团队减少了同质化的事务性辅助工作,更能集中精力于案件实质审理,法官人均结案数从2022年的342件跃升至2024年的480件,今年上半年审限内结案率达到93%,同比大幅提升。”
此外,王敏还介绍道:“建院以来收案年均增长11.4%,近两年,由于我院注重‘抓前端、治未病’,开展多元调解如何杠杆炒股,减少了纠纷形成诉讼的数量,收案量开始出现小幅回落。”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